欢迎来到国学文化
   |   学习记录   |    会员特权   |    登录   |    免费注册
国学文化
热门搜索:点卡   教程   源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武术 > 太极拳
太极拳
本站优惠价
官方自营店
信誉:
掌柜:
官方卖家
课程:
26件
创店:
2022-02-11
课程介绍
课程目录
购买记录

太极拳(中国武术中的拳法)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将“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渊源 名称由来

太极拳属武术一大拳系。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取的也是这个意思。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太极拳一词,最早见于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根据文献和口头资料,王宗岳的遗作,是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武澄清(1880年-1884年),在任职河南省舞阳县县令时,得于县属北舞渡镇家盐店,时间约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或稍晚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有无王宗岳此人,研究者迄今尚无定论,近十余年来有人还提出《太极拳论》是武禹襄(1812年-1880年)的化名之作。不管上述议论谁是谁非,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件,谁也没有看到过。

武禹襄的长甥李亦畲(1832年-1892年)于光绪七年(1881年)将王宗岳武禹囊的拳论和自身体会,手书三册传世,俗称“老三本”。自藏本封面题名《太极拳论》,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诀”。赠郝和本封面题名《王宗岳太极拳论》,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诀”。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太极拳理论著述。“太极拳”之名、王宗岳和武禹襄的拳论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均首先出于此抄本。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在《卷五百五・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中记载:“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这是太极拳之名见诸官方史书的最早记载。说“河北有太极拳……传习者颇众”,证明永年人杨禄禅、武禹襄所传拳术已正式定名为太极拳了。

创始起源

太极拳究竟为何人所创,又是何时所创,这是一个既不能回避又难以定论的问题,长期困绕着太极拳界。目前,主要有以下6种说法:

1、梁朝的程灵洗

程灵洗,字元涤,梁时江南微洲府休宁人。程灵洗的太极拳由韩拱月所传,韩拱月的老师不得而知。韩拱月传程秘,程秘传程灵洗的太极拳改名小九天,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数势名称与现在的太极拳名称相同,还有几势动作名称与现在的动作名称颇为相似,程所著观经悟会法云: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留有《用功五志》:“博学,是多工夫。审问,不是口问是心问。慎思,听后当留心想之。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四性归原歌》:“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2、唐朝的许宣平

许宣平唐时江南徽洲府歙县人也,受业于于欢子,于欢子的生平不见记藏,许传宋远桥,原有37势动作,但实际上流传下来的只有42势,其中相当动作名称与现在流传的太极举名称相同或近似,练习方法为单势练习,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不分次序,练习者自己选样,至37势逐一练成,动作自然连贯,一气呵成,故又称长拳,留有《八字歌》:“掤、捋、挤、按世界稀,十个艺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粘黏连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周身大用歌》:“一要心灵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 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力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九不到。”《十六关要诀》:“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流行于气,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暖于身,全身发之于毛。”《功用歌》:“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3.唐朝的李道子

李道子唐朝江南安庆人,尝居武当山南岩宫,所传太极功为先天拳,亦称长拳。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势,为太极拳别名。宋时传于江南宁国府俞氏,明代传于宋远桥,张松溪等人。所传歌诀:“无声无象,全身空透,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汇倒海,尽性立命。”

4.唐朝的胡镜子

唐朝的胡镜子传于宋仲殊,宋为安洲人,宋传殷利亨,殷将太极拳名改为后天法,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主,与太极十三势功用相同。

5.张三丰创拳说

历史上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最多,争论亦最大,众多人称其为太极拳鼻祖,目前,有据可查的主要是源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基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岳为最著。温州陈洲同从王宗乐受之,以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

6.陈王庭创拳说

武术考证家唐豪实地考察了陈家沟,依据陈王庭的遗诗:“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以上前四种传说有关文字记载主要源于《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流考》手抄本。

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确有待深人研究,解放以后,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发源于陈家沟;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时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必,元时张三丰,明清为王宗岳、蒋发,清中叶陈长兴发展起来。目前,还很难断定太极拳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的,但是可以肯定,太极拳绝非蹴而就, 必然有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的过程,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形成的,这正也说明了太极拳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历史变革

尽管太极拳创始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这构成了现代意义的传统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基本形成期

1、重要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留下的理论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陈王庭的《拳经总歌》《太极拳十大论》《用武要言》等,从这些拳论、歌诀来看,突出反映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如《拳经总歌》:“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缜绕我皆依。”讲的就是技击方法。但是,这个时期的拳论中已有了运用阴阳哲理、五脏医理解说拳理,如《太极拳十大论》中的“二气,呼吸既阴阳也",“五脏,夫捶以言势,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胜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牌、肺、肾也。”

2、拳套动作形态


陈王廷时期的七个套路,经过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一代,原有的108势长拳和太极拳二至五路,已逐渐被舍弃,很少有人练习,取而代之的是陈式太极拳一路和炮捶(现称之为二路)。一路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与老架架势一样宽大,扬弃了原有的一些高难动作,新架随后又出现了赵堡架,代表人物有陈清萍。关于赵堡太极拳的渊源问题,据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中记载,是王林祯传蒋发传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佰→张宗禹→张彦传陈清萍,也有人称陈青萍学拳于陈有本,后人赘于赵堡,所传拳势与老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圆形运动特点。从陈王庭早先拳套中的腾空一字腿落地、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动作,到流传下来的陈式一路,逐渐简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适宜大多数人习练,预示了太极拳朝着健身、群众性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了陈式太极拳包括赵堡太极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型,由此将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太极拳流派。

流派定型期

1、重要的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正式出版的理论著作,主要有陈微明、许禹生、孙禄堂、吴鉴泉、陈鑫等人的专著。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用照相技术,对动作拍照制版,给后人留下珍费季照,突出的有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陈发科的举势照片,陈鑫的《陈氏太极奉围说》,杨澄甫的《体用全书》,孙禄堂的《太极拳学》等,都是最为重要的著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李亦畲及王宗岳的拳论,显未正式出版但确是经典之作,对太极拳发展起薯极其重要的作用,指导着太极拳的发展。

2、拳套动作形态

杨禄禅从学于陈长兴老架陈式太极章,以陈式一路为蓝本,逐渐形成了杨式太极拳体系。杨禄禅(1799—1872年)到北京传拳,为了适应大众健身学习的需要,开她了改编拳套,再经过其三子健候(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最后由健候三子澄甫(1883—1936年)定型为大架子,成为动作好展大方,无跳跃发力,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奉,其它架势的杨式太极拳,由于其动作难度或其它原因,并没有广泛流传。

其中,得传于杨禄禅和其次子班候(1837—1892年)小架子的全佑,经全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年)进一步修润,形成了动作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风格与杨式同一趋向的太极拳,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从而创造了武式太极拳,经李亦畲(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式太极拳,拳架动作形态上有了独到之处,在拳套编排结构上类似杨式和陈式,但动作形态上高度抽象概括,仅以“起、承、开、合”其至“开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强调开合虚实,架式紧凑,独树一帜。

孙禄堂(1861—1892 年)擅长形意、八卦,又向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参合三派之长,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突出进步必跟,退步必撒,开合相接的特点,定型为孙式太极拳。

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 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广泛开始传播动作螺旋缠绕,松活弹抖,有顿足发力的陈式太极拳。

纵观五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以一路为主,其它四式太极拳,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顺序、谱名、动作名称。在动作形态上,几个主要流派,都以扩大或缩小动作原型为手段,创造自己拳势,这和几个流派创始人的自身条件和习拳根基有关,如个人身材、学识等,杨澄甫定型大架与其身材显然有关,孙禄堂擅长形意、八卦在孙式太极拳中显而易见,武式取法舍形,主敬主静,没有脱离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普及推广期

1、重要著作

在太极拳史方面,首推唐豪、徐哲东等人的大量研究考证。

出版著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后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祯、颐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编著),《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孙式太极拳》(孙剑云编著)最后合订为《太极拳全书》,以后,特别在80年代后又有大量的书籍出版。

1956年起,原国家体委开始编制简化太极拳剑,到1979年编制完成了简化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48式太极拳等,在1989年以后又组织专家编写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综合42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竞赛性质的太极拳套路,这些套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

2、拳套动作形态

这个时期,各式太极拳在拳套编排上没有大的变动,国家新编各式太极拳,也多以传统太极拳为蓝本,只是24式、48式、42式太极拳在套路结构上,个别动作练法上有些变动,而传统太极拳从套路结构到动作形态以及风格特点并未有大的改动。

在动作形态上,不管是新编套路还是传统套路都力图遵循固有传统风格。民间各式传统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动作形态保留的较好,而走上竞技场的传统太极拳,演练上却有雷同倾向,风格不是很突出,特别是杨、吴、孙式,其后20世纪90年代新编的《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也有此倾向,大多有“杨化”的痕迹,这和杨式太极拳的普及程度,以及竞赛导向有关,随着太极拳发展,探究太极拳健身、技击机理,阐发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用实证性研究证实太极拳独特功能,保留传统的风格特点,创编富有科学实效的简化套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12月17日,中国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武术特点

理论特点

拳理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运动,符合拳理,具有技击性。这里的拳理是指太极拳动作本身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这既是太极拳动作与体操、舞蹈、导引等其它运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本质区别之一。

哲理特点

太极拳受传统哲学渗透影响,具有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太极拳被誉为“哲拳”,这不仅由于太极拳的称谓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不仅由于太极拳动作要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而且由于传统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全面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

医理特点

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

判断太极拳的基本标准

从技术角度上来看起码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特殊的技击性。太极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所以虽然不主张“武”却能“武”,是“文拳”,而这种武又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武事,非常重视“以柔克刚”,讲求“粘连粘随”、“舍己从人”,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技击。

其次,突出的哲理性。从太极拳的产生到具体动作都有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性已上升到理性指导层次,融汇到具体动作形态中,如阴阳辩证哲理,具体为拳中的虚实、开合、动静等等。甚至有人称懂得阴阳能分出虚实就是太极拳,所以每动都要在此理指导下运动,和其它运动相比在理论层次和全面程度上都显得突出。

第三个特征就是明显的健身性。在健身方面太极拳的一系列技术要求,理根于传统医学,又符合现代科学,显示了明显的健身性,正如拳论所称的“若问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丹”,现代大量的科学实验正说明着这点。

总之,具有特殊的技击性、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性,同时又符合太极拳系列技术要求,才算是太极拳。出于不同的练习目的,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作为完整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最佳的练习效果应该是三性有机的统一。

技术特点

太极拳技术是指充分合理、有效地完成太极拳动作的方法。这里合理是指合哲、拳、医等传统原理以及生理、心理、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有效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身心潜能,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健身、技击效果。根据太极拳运动状态和动作组成要素分为相对静止的静态(阴性)身型技术与动态(阳性)的运动技术。

共同特点

从太极拳的技术本质来看,太极拳是以技击动作为主体,其核心是劲,由此产生了逐项技术要求,具有技击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一种拳术。从运动表现来看一种比较柔和缓慢、重意,练内的拳术,是吸收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经络和阴阳学而形成的一种拳术。

原则特点

虽然各式太极拳在动作力度、速度、结构、动作数量等上有所区别,但是作为太极拳也有共性的东西,共同遵守的运动原则。

1、劲力核心原则

劲力是指太极拳中所特有的一种综合素质。它是以各关节间骨缝松开,韧带肌腱伸长,肌肉适度用力为基础,通过大脑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力量素质。这种劲力极其灵活多变,在力度、力向、力点、力速方面能因敌而变。

2、对拉互争原则

纵观太极拳的各项身型技术要求,可以发现其实是对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传统太极拳称其为全身弹性的糊劲,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这是因为: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3、一动俱动原则

太极拳论讲“动无有不动”。太极拳将天地比作一个大字宙,人体为小宇宙,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动,这种动是在意识调控下的周身协调运动,包括内脏、体表、四肢百骸,所以太极拳运动要求在动作过程中,一动俱动,全身从思想到肢体以至各个部分,尽可能多的参与运动,而且是高度协调精细的运动,绝非局部动,或分开无序动,这点应在练习中不断体悟。一动俱动原则的掌握,重在找到人体运动的中心环节,并以它领导仓身各个关节运动,作到一动俱动。

4、节节贯串原则

这主要讲劲力的传递过程,拳论讲,“ 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其根在脚, 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这是要求全身节节松开,一松到底,节节贯串,周身一气,其中腰为主宰,腰是节节贯串的枢纽,相当于中转站,也是人体的最大关节所在部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原理,所以太极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强调源动于腰,一动百动的技术要求。

5、相随相合原则

相随,指的是太极拳中的一致性,如提膝挑掌,提膝与挑掌相系相吸,上下相随。相合,一方面是指外表的关节位置上的对应,如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另方面是意想幼力的合,如手到、脚到、身到、劲到,产生合力,杨式的搂膝拗步就是要手的搂推,与身体松沉相合,一致完成。

6、阴阳相济原则

这是一个总则.太极离不开阴阳,拳中表现为上下、里外、大小、虚实、开合、刚柔、快慢等等的运动,有人称“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辩证地统一结合。”所以说太极拳是一个身体的辩证运动,一方面要阴阳分开,一方面又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却又分不开,最终又是一个相济、渐变、换化、互补的关系,如“白鹤亮翅”,虽然上举手却身下沉,身下沉却头上领,手上举肘却下垂,拳论中讲的“左重”、“才有虚”、屈伸”、俯仰”无一不是阴阳的关系,总之,阴阳相济,阴阳分清,阴阳合一,万变不离阴阳之理。

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课程目录
章节1:直播
课时1:正在视频直播
[免费] 08:00:00
章节2:基本简述
课时2:24式太极拳原版音乐示范
[免费] 05:59
课时3:42式太极拳(背向演示)
[免费] 08:13
课时4:42式太极拳
[免费] 07:40
课时5:陈氏太极拳1
[免费] 16:20
课时6:陈氏太极拳2
[免费] 18:54
课时7:陈氏太极拳3(陈家沟正宗的新架一路)
[免费] 18:05
课时8:带口令24式简化太极拳
[免费] 06:08
课时9:二十四式太极拳(背向带练口令版)
[免费] 08:56
课时10:二十四式太极拳
[免费] 08:57
课时11:司景和、宋建荣与众太极拳友上演经典太极拳
[免费] 11:57
课时12:孙式太极拳(如封似闭、抱虎推山)
[免费] 15:54
课时13:太极能量养生乐
[免费] 26:36
课时14:太极拳
[免费] 37:31
课时15:太极拳的闪通背攻防含义和养生原理
[免费] 14:39
课时16:太极拳防止伤膝的8个式子
[免费] 12:49
课时17:杨氏太极拳
[免费] 15:42
课时18:杨氏太极拳第5代传人周新奎演练《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
[免费] 19:44
课时19:杨禹廷宗师吴式传统太极拳83式老架
[免费] 23:11
购买记录
暂无购买记录
友情链接: 微应用  微商城  同城房产网  同城人才网  淘金科技  活动大屏幕  
Copyright © 2015-2020 淘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桂ICP备1800719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