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学文化
   |   学习记录   |    会员特权   |    登录   |    免费注册
国学文化
热门搜索:点卡   教程   源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说 >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
时间:2022-04-07 13:58:35 作者: 淘金工作室 阅读:482

中国武术是我国传统国术,也称中华武术,近代李小龙把中国功夫推向了世界所以也称中国功夫。中国武术与世界武术一样都具有击技作用和健身作用,文化深厚。

中国武术排名

中国武术十大排名介绍

中国武术第一名:少林拳

少林拳是可以伴随着少林寺历史发展的,而少林寺从北魏就已创立,故而排名第一。

中国武术第二名:太极拳

在当今现代,人们不是为了保命和杀敌来学习武术,多数的人学习武术是为了养生延年益寿,所以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居多,从而太极拳排名第二。

中国武术第三名:散打

散打是现代人非常注重武术能实战而延伸的,散打不仅结合了传统武术,还结合了国际武术,并且散打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实现奥运会梦想。

中国武术第四名:五步拳

五步拳是学习传统武术的入门,它的招式很少,但却包含了传统武术最常用的步法和拳法,并且在学校体育课流行。

中国武术第五名:八极拳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看一看太极拳能排名第二名,就大致了解了,而且八极拳是许世友练习的武术。

中国武术第六名:擒敌拳

擒敌拳是把八极拳的套路中实用的招式,脱胎换骨,从而变为公安拳,并且在80年代武警部队学习。

中国武术第七名:军体拳

军体拳在1989已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训练教材》,是当兵和学校都学习的武术。

中国武术第八名:形意拳

形意拳是源于心意拳,也是心意拳的精髓,在传统武术中非常知名。

中国武术第九名:截拳道

截拳道是李小龙创立的武术,它提倡学习武术套路后,忘记武术套路,从而能在实战中运用适合自己格斗的招式,可以说截拳道是一种武道精神,它不是一种武学套路,如果硬要把它想为武术套路,那就是李小龙一身的实战格斗技术。

中国武术第十名:长拳、南拳

长拳是传统武术中大开大合风格的套路,它适合表演。南拳是南方拳术的总称。长拳和南拳都包含了很多传统武术,并且是学武之人必学的武术。

文章来源《中国武术十大排名介绍》。

中国武术十大排名人物

古武网按照留有武术着作的习武者,以及武学宗派始祖,来作为中国武术高手排名依据,按照年代排名,排除只有传闻的武学大师。

第一名:少林达摩祖师(未知-536)《少林寺》第一代方丈

第二名: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宋太祖长拳》

第三名:岳武穆王岳飞(1103年-1142年)《岳武穆王拳谱》《岳武穆九要论》

第四名:王宗岳(1526年-1606年)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主要代表作有《阴符枪谱》,《太极拳论》,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解》以太极两仪立说,《长拳解》以五行八卦立说,枪法则以阴符立说。

第五名:戚继光(1528年-1588年)《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戚继光拳经》《明末吴殳改编于纪效新书的手臂录》

第六名:程宗猷(1561-不详)有《耕余剩技》一书流传后世,包括《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蹶张心法》四部分,民国年间周越然影印出版时,更名为《国术四书》,是享誉武林的一本名着。另有《射史》一书传世。

第七名:茅元仪(1594年9月17日-1640年)茅元仪一生着述宏富,有《武备志》、《督师纪略》、《复辽砭语》、《石民四十集》、《石民未出集》、《暇老斋杂记》、《野航史话》,《石民赏心集》、《谕水集》、《江村集》、《横塘集》等六十多种,数百万言。但因屡遭禁毁,散佚较多,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武备志》。

第八名:姬际可(1602年-1683年)创立《心意拳》从而让后世演化出《形意拳》,后世学心意拳和形意拳之人的着作有《郭云深能说形意拳经》《曹继武十法摘要》《戴龙邦六合拳序》

第九名:铁桥三(1813年-1886年)《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

第十名:孙禄堂(1860—1933年)《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

中国武术历史

中国武术起源

从奴隶社会开始,古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垄断一切军事手段。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对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驾车技术,是纳身体、技术、战术的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据《礼记·月令》载:“天子易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五戎即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田猎活动也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兽”的搏斗技能。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不仅商代如此,直到西周春秋也是如此。只是商代比较简单,到西周时才逐渐制度化。

武舞也是训练的一种形式。《尚书·牧誓》载:“夫子助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尚书正义》卷十一)伐是击刺之意。戈是击兵,矛为刺兵,一击一刺为一伐。这是根据两种兵器性能相结合,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的训练。这种将用之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早期武术器械已具雏形的象征。

在西周学校教育中,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射、御是直接与征战有关的军事技能。乐主要指乐舞,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武舞持干戚(干即盾,戚即斧),实际上是一种操持兵械的训练。据《礼记·内则》上记载,“成童”十五岁时就要学习武舞,这样学校教育推动了武艺的普及。

在祭祀活动中,也有持兵械的舞蹈。据《周礼·地官·舞师》载,在奴隶社会,祭天神时要跳云门舞,祭地神时要跳咸池舞,祭四方神时要跳大馨,祭山神时要跳大夏舞,祭父系祖先时要跳大武舞。大武舞是手持兵器的舞蹈。此外,在战前仪式中也要手持兵器跳舞。《淮南子》记夏禹王伐苗族之前,“持干戚而舞之,有苗乃服”。周武王伐封时,军中“前歌后舞”,这些武舞对后世套路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发展的时期,也是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频繁的战争增加了短兵相接的机会,突出了对技击格斗的要求,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士卒的选拔与训练。吴起认为“用兵之法,教戎为先。”孙武指出:‘’兵众熟练”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作战形式、兵种的变化,带来了军事训练的变革。军事训练也由田猎式的军事训练向着按身体训练与军事技术、战术不同要求的分类训练演进,身体训练与击刺格斗的技术训练日益受到重视。军事训练不仅包括投石、超距、阵法、队形等练习,而且包括“角力”以及“便器械”的练习在内。徒手格斗非大战之技,使用兵器技艺是军中武技的主体。因为对于春秋时期的步兵来说,无论进攻还是防御,他们都是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的。春秋时代,青铜剑的形状有了变化,以柱脊剑为主。战国时剑已达70-80厘米,在湖南郴州马家坪古墓出土的铁剑达1.4米(《考古》1961年9期张中一《湖南郴州市马家坪古墓清理》)。由于铁剑的出现,剑身加长,这一时期剑术的理论有了发展,出自战国人的《剑道》是击剑之术的总结。

中国武术发展

春秋初期

中国武术发展史

春秋初期的民间已有了习武之风。管仲在齐国要求士大夫举荐“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第44页),说明齐国不乏“有拳勇”拔萃的人物。“齐人隆技击”(《荀子·议兵》),又说明齐国民间习武盛行。同期已能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造剑匠。吴越地区也是击剑盛行之地,出现过精于“手战之道”的越女。北方的赵国赵文王养“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庄子·说剑篇》)。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职业武士,如侠士之类,典籍上称为“侠”“节侠士”“游侠”。社会上以练武为职业人的出现,对武术技艺的提高和推动武术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民间武艺日盛,武术开始往庞杂化方向发展了。以个人技艺为主的徒手搏技一一手搏、角力,在民间有广泛的市场。春秋时称为相搏,相搏可用拳打脚踢,连摔带拿,运用奇巧战术来制胜对方。相搏已成为比赛的一种形式。《管子·七法》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举之如鸟飞,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

至此,军事技术与民间武术并行不悖的格局也已逐步形成,并开始了渐进的发展。从春秋战国开始,随着民间武术的多样化社会功能的发展,使它逐步演变成色彩绚丽、丰富多姿的武术文化。

对抗形式的“角抵戏”也形成于秦代,发展在两汉,其规模很大。如汉武帝元封三年“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角抵具有竞技和娱乐的意义,是双方凭体力和技巧,以摔倒对方决胜负的竞技运动,它为后世武术中的摔法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的交融中,武术逐渐也与养生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动健身的养生思想,提出了“静养”养形练气、“动养”注重形体锻炼的不同主张。战国时《黄帝内经》的出现,开始形成了注重整体、强调精气、平衡阴阳的保健思想。两晋南北朝由于玄学和释、道教的影响,养生理论和炼养功法有了很大发展,道教的内丹术功法日渐成熟。道教提出的炼养精、气、神思想,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对后来的武术都产生了影响。

隋唐五代,角抵手搏开展很普遍,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喜爱这个项目。当时手搏、角力比赛时,大都裸露身体的一部分,《续文献通考。乐考》载:“角力戏,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既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

唐时有颇多的文人及民间艺人练剑术。同时由于唐代表演艺术的发达,使剑术演练技巧发展到很高水平。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唐诗人姚合《剑器词》都有剑舞艺术的描写。

宋代以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以乡社为基础的武艺结社组织有“弓箭社”“忠义巡社”“攘子社”“霸王社”等。除弓箭社外,北宋末至南宋初,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诸省各地乡村居民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忠义巡社”。在农村还有以“社”“堡”“山寨”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组织,如攘子社、霸王社等。有的是防御外族侵略的,也有以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而结社的。其共同点为武艺具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即突出了实用性,以弓弩、刀枪等为当时结社组织的主要装备和训练内容。

在农村结社组织发展的同时,城市结社组织一也在发展,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出现了争交的“角抵社”“相扑社”,射弩的“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使棒的“英略社”。参加武艺结社的成员,大都是市民阶层,他们人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消闲。

宋代商业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商业化的习武卖艺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的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时常在表演前打套子以招揽观众,这种打套子的表演,有“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使棒”等。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这些以技击技术为要素,按规定动作进行的套子化武艺,充盈了民间武术大舞台。

这一时期,对抗性的“手搏”“角力”也有发展。《宋史·兵志》载:“手搏虽不切于用,而亦习其身臂”,手搏在民间得到发展,比武时,可以“拽直拳”“使横拳”“使脚剪”。角力已有专着问世。宋·调露子在《角力记》中写道:“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角力是双方凭技艺、勇气、智能决胜负的竞技运动。宋代还出现了“露台争交”。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若论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这种露台争交类似后来的打擂台,它是中国古老的武术竞赛形式。

总之,宋元时期古代武术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主要表现在拳械技艺进一步丰富,套子武艺也有了发展,有了单练和对练,也出现了打擂比武的“露台争交”等。武术形式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民间的发展成了较大的规模,并沿着自身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古代武术的定型

阅读《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武术发展史》查看全文。

近代中国武术

鸦片战争

西方文化的进入与中华新武术

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了近代中国,西方的坚船利舰打破了“以弧矢定天下”的古老传统。甲午战败后,几千年以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带着民族的耻辱无奈地退出战争舞台。20世纪初,清朝终于废止武举制,试图“西法练兵”,但是仍然难以治愈“国弱民弱”的沉病。

面对一宗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国人悲愤,民众泣血。许多仁人志士探索寻求着救国救民的途径,其中有严复的“自强”“保种”思想,有康有为的“仿洋改制”呈词,有谭嗣同感于西人好运动尚体操而发的主张。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人孙中山看清了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立誓推翻清王朝,驱逐外国列强。他年轻时对欧美的兵式体操很感兴趣,刻苦操练,躬行实践。他提倡“自卫之道”和“尚武精神”,认为体育关系到强种保国和民族盛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这种思想与行动在西学东渐的近代中国,对抵抗外侮、救国图存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大影响。这就是西方文化,包括体育思想进人中国后被不少有识之士吸取的重要原因。

中西结合的产物之中华新武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已经看到骑射之无用,于是有人呐喊“请停弓马刀石武试”,有人呼吁。“今日练兵,非实由西学之必不可耳”,一时间效法西学练兵成为舆论与时尚。

孙中山针对当时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把西方的兵式体操引进兴办的军事学校中,将民族的尚武精神和技击内容与兵操训练相结合。这种中西融合的做法奠定了武术与体操结合的思想基础。

《中华新武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1911年由十多位武术名家编辑的(中华新武术》,借鉴了兵式体操的教练方式,以传统武术拳技和摔跤术等为素材,采取中西融合的做法,编成新式武术教本。这是具体地将武术与西学融为一体,较之一味西学具有民族创造性和自尊心。从1911-1918年,《中华新武术》教材先后被定为当时的军警必学之术,列为全国各中、高学校正式体操和全国正式体操。由此可以看出它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中华新武术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华新武术》的“新”的意义之一在于它被确定为当时在全国推行的“正式体操”,从此西方的“体操”概念与中国传统的武术不是名义上而是实质上结合在一起了。它不仅对学校,对社会,乃至对当时的北京体育研究社等民间武术社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中华新武术》的“新”还体现在实施教材的教学方法上。它借鉴西方兵操配以口令的形式,从简单易学的武术基本动作人门,先单式教练,后连贯成套教练;既有单操团体教练,又有对操团体教练。教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至今仍是院校武术的经典教法。我们现在的武术普修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了,但是集体练习、口令指挥等教学方法仍然沿袭着那个时期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成果。

《中华新武术》不仅在教学法方面对近、现代中国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倡导者在吸收“兵式体操”的时候,也认同了西方“体操”的运动形式,接受了西方体育的竞技思想。1923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就是采用西方体操表演竞技形式的一次尝试,是武术独立步人体育运动的前奏曲。此后,民国的全国运动会将武术套路列为表演赛,1933年升格为国术锦标赛,一些地区性运动会,如华北、华中运动会也设有武术比赛,由此揭开了武术体育竞技的帷幕。

阅读《近代中国武术发展历程》查看全文。

现代中国武术

太极拳好

(一)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的健身武术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武术书写新的历史篇章创造了条件。国家提倡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在群众性武术活动中,太极拳是最适应人民群众需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性最长的一项活动。为了倡导太极拳锻炼,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整理、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单行本和挂图,积极推动了简化太极拳在全国的普及。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经过规范整理编制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械书籍。太极拳由此更加蓬勃开展起来,各地太极拳辅导站星罗棋布,城乡都有无数爱好者,他们或在公园绿地,或在街边广场坚持锻炼。几十年来,太极拳锻炼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健身运动,特别是对中老年人的保健和延年益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题写了“太极拳好”四个字,高度评价了太极拳的发展和作用,再一次对这项大众化的武术运动加以肯定和推广。这无疑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太极拳将作为有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奉献给世界。二十多年过去了,太极拳在推向世界的过程中走出国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纪念邓小平题词20周年之际,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组织了万人太极拳表演,其规模之宏大、动作之齐整、服饰之美观、场面之壮丽震惊世人。它是新中国武术的一个缩影,通过媒体的传播,它向世界展示了健身武术的成就和太极拳锻炼人群的精神面貌。2001年12月回归后的香港举办了15000人参加的“太极大汇演”和国际太极拳科学研讨会,中国武术代表团和应邀出席的武术专家、体育科研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在实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健身计划和反对邪教、提倡科学文明健身的活动中,太极拳运动正在作出新的贡献。2001年3月,在海南三亚举行以“科学、健身”为主题,以“和平、友谊”为目标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吸引了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近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参加。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发来了贺电,电文称“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现已走向世界”,并对与会者表示“热烈的致意”。这次盛会显示出这项健身武术不仅得到中国人民几十年来的发扬光大,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爱好者的青睐。

除了闻名于世的太极拳,近几年来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系列深受中老年妇女喜爱,在国内不少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均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国家体育总局还专门组织编制了木兰拳系列的规定套路,以利国内外交流、推广和普及。这些健身武术项目已经跨越地域和流派,成为在中国最广泛流行的健身运动之一,在建设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它和其他地区性流行的传统武术项目共同以其鲜明的特色为祖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精神文明服务。

(二)以提高套路运动技术水平为主的竞技武术发展方向

“普及和提高”是新中国武术发展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的方针。在普及的同时成立武术运动队提高武术的套路运动水平,建立一整套武术竞赛体制和竞赛方法,是形成现代竞技武术运动的重要条件。

1954年国家体委组建竟技指导科武术队为标志,现代竟技武术迈出了第一步。1957年武术被列为竞赛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武术运动队。从1958年全国武术运动会开始,后来儿乎每年都有十几个单位报名参加全国性武术比赛。实行武术竞赛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运动队抓好习AI练工作,在竞赛中互相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套路运动技术水平。

套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国家体委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1959年国家实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1960年的武术比赛在长拳、太极拳的基础上增加了南拳项目,从此奠定了套路运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的竞赛格局。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鼓励教练员、运动员创编自选套路,使长拳类拳、械套路在动作、组合、难度、布局等方面在继承传统中有了新的发展,“高、难、美”成为各运动队追求的目标。其突出表现是:套路的结构新,动作快,负荷大,造型美,腾空高,落地稳。

20世纪70年代,自选长拳类套路的技术难度有了进一步飞跃,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的高难动作,以及在这些动作之后接马步、坐盘或劈叉等稳定性要求很高的动作。这是广大教练员、运动员通过训练、竞赛创造性地表现出套路运动的新水平、新面貌,是智慧与实践的成果。这一变化发展使套路运动更符合体育竞技的需要。

长拳类竟赛项目的发展促进和推动了其他传统项目的继承与提高。传统拳械、对练项目、集体项目也进入武术竞技赛场,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套路竟赛内容,通过以竟赛项目为导向,促进了这些拳械项目演练水平的提高。总之,这是一个适应青少年运动和比赛的武术套路竞技体系,是新中国新武术的一大体现。这个时期的赛场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动人景象。

1986年在“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作规格”的技术训练方向指导下,以后的赛会加强了对动作规格和项目特点的要求,还出现了集体基本攻防动作的比赛,通过训练和竞赛促进套路运动员理解和掌握攻防动作与攻防技能。

1994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套路运动要坚持“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格,强化攻防意识”,以及“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在坚持“高、难、美的基础上提出“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在历年出台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竞技武术的套路运动形成了从优秀运动队、运动技术学校到业余体校的一条龙训练体系,一些二线队伍还增设武术班,扩大人才培养和储备。国家体委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了全国武术高、中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着力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促进和推动套路运动的科学化训练。

套路竞技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反映在赛制的改革过程中。武术套路从作为比赛项目起,经历了比赛、表演赛的反复。1989年国家体委将全国武术比赛改为全国武术锦标赛,实行分级赛(团体赛和个人赛分开进行)和升降级制(甲、乙级队的比赛)。为了培养人才,武术竞赛体制中还设有全国少年“武士杯”比赛、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比赛和以武术馆校为对象的比赛等。竞赛体制的升级和多元化,说明参赛的不仅有优秀运动队为主的锦标赛,而且还有适合人才培养和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的各类比赛,这对夯实武术竞技运动的基础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套路竞技水平提高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行《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它有力地促进着广大武术运动员刻苦训练,争取优异成绩,成为不断提高套路竞技水平的激励机制之一。

套路竞技水平也是伴随着武术竞赛规则的多次修改而不断提高的。1996年国家体委在多次修改规则的基础上,又一次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作出重大改革。这次改革是武术挑战自我的一次尝试,它在吸取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游泳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量化指标,提高区分度和准确性,采用“切块”打分,制定出指定动作和难度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评分方法,引导教练员、运动员对指定动作加强训练,提高完成指定动作的质量,并且鼓励创新,进而促进武术套路技术水平继续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继续坚持“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第9届全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工作总结中指出:“武术若要成为奥运项目,规则必须简化,易于操作”,2003年出台了试验中的新规则(草案),“力争使武术竞赛规则更加科学,更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为争取竟技武术进人奥运会创造条件”,这表明武术已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要积极地面向未来。

可以这么说,当代武术套路运动的竞技史是不断进取和创新的历史,是改革的历史,是在继承前人遗产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历史。套路演练也有“真功夫”,是对不断发展的套路运动技术水平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武术才能确立自己在国内体坛的竞技地位。同时,武术的竞赛制度、规则、方法和配套措施也在发生着适应性变化,尤其由国内推向国际的过程中,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冉一次经受了考验。

阅读《当代武术的发展历史和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查看全文。

中国武术介绍

中国武术简介

古代武术战争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历久而不衰,逐渐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武术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意蕴,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竟技、娱乐等多方面社会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

中国武术的起源 武术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人类早期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防卫和攻击技能,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矣。“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礼记》)。当时把射御、角力、手搏、击刺等,泛称为“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类似今天武术的内容有角觚、相扑、角力、手搏、击剑、刺、枪、打拳、使棒等。

翻开中国武术文化史,环绕各种形式的武术,用词名目不下几十个,如夏商周时期有拳勇、手搏、角力、相高等名称;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技击、相搏、手战、武艺、角抵等名称。使用“武术’这一概念是近代的事,古代记载中如商代有“釜里”、春秋有技击”、汉代有武艺等提法。汉以后,较广泛采用“武艺”一词。“武艺”在《辞源》解释说指“骑、射、击、刺等军事技术”。

“武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中,但不具有今有武术概念所具有的含义,文中有诗句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南朝宋·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其意指停止武战,发扬文治,并非反映今之武术的概念。后人将“武术”一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清末民初时得以广泛应用。《辞海》解释武字有多个义项,其中前两个义项是:①“泛称干戈军旅之事”;②“勇猛”。《说文解字》中称术,字为‘邑中道也”,后引申为“技艺”,即方法、技术,如同道路是通达目的的手段。

辛亥革命后,马良编的武技锻炼法取名为“中华新武术”;l915年陆大谔在《申报》中发表《冯婉贞》一文,记述咸丰时期的冯婉贞“自幼好武术”,1926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武术”。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度出现了提倡“国粹” 的思潮,武术被誉为“国术”,与“国画”、“国货”“国乐”“国药”等相匹配。至今在台湾省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仍沿用了这一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明确称为武术。

“技击”到“武艺”,从“武艺”到“武术”,都离不开攻防格斗本质特征。从古代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技击之术(击刺格斗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战争搏杀,连同骑马、驾车、射箭,以及后来的挽硬弓、举石鼎等膂力训练,都属于“武艺”这—古代军事技术,并曾作为武举考试的内容之一。这些军事武艺不仅在军队中,而且有些内容也逐渐散人民间,步人宫廷,乃至学校,同时具有了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功能,其表现方法也有所变化。它所面对的不再是战阵,在方法上也就有所区别,如“兵枪”与“游枪”,前者为战阵实用,后者为行家较技。当徒手搏击的拳术层出不穷、日益壮大时,武术与军事技术明显分野。有人将其区分为“阵战武艺”和“日常武艺”,两者既相一致,又相区别。阵战武艺由车战发展到步骑战,以群体放主,强调集体性、实用性以杀伤为主旨,重视骑射、兵械直接运用;日常武艺以个体为主,向技艺多样性、复杂性演绎,以胜负为主旨,更注重拳械技巧和方法的多变。应当说武术技术是古代军事技术的一部分,历史愈久远,武术与军事技术结合得愈紧密;随着历史的推进,武术与军事技术逐渐分野。今天的武术主要是活跃在民间的古代“日常武艺”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明代以来的拳家们的留传。

阅读《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武术简介》查看全文。

中国武术的实战能力

武术

真正的武术源于战争实战搏杀,为军事服务。与军事武艺极为密切,但却同时也具备了体育价值与功能。早在古代军事训练中就有“搏刺强士体”的记载,武术用于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土兵的身体素质。

直接了当的说真正的实用武术,就隐藏在某个拳术或腿法或剑术或刀术的整个套路之中,武术套路的存在既保留了实用的武术招式还增添了健身作用,如果想要学习真正的武术,就需要学习武术套路后不局限于套路,而是把整个套路融会贯通,在实战中找到真正有用的招式,形成自己的真武术,当然在古武网看武术套路招式图,也可以找出实用招式。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不可能直接了当的教你学习致人伤残的招式,并且在现代社会都是不允许的,因为会涉及到很多麻烦,更别说以道义为主的古代。武术套路的存在就是这样的原因。

当冷兵器时代消退,体育功能成为武术的主要的职能,用以健身、修身的功能占据了武术的舞台,并逐步发展了娱乐、竞技的社会功能。这是当今武术的一个主概念。古代武术在为军事服务的同时,也具备了强身壮体的功能,明代战将戚继光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说明拳术可作为军事训练内容用以提高 士兵的身体素质。

武术在民间的流传,主要用以自卫、健身、修性、娱乐,社会功能是多元的,真正向体育方面转化则是近代的事。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面对西方体育的冲击,出现了“土洋体育”之争,武术在中西文化碰撞后实现了交融,从师徒的口传身授方式向学校体育教育转化,并逐步进入体育比赛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属民族传统体育类。

武术向体育归宿后,它的健身与竞技功能获得了空前的发挥。武术的技击性被寓于体育之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练的形式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技能,进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较量,同时从健身和审美的角度、动作的幅度和要求看,虽与实用的技击术略有一些距离,但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击特性,又符合了体育竞技与健身的要 求。散打运动在技术形态上与实用的技击术基本一致,摒弃了实用技击中致人伤残的技术,并用规则限制了一些违禁动作,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护具等,对运动员加以保护,仍然体现了武术的体育特征。

与西方体育为中心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武术具有自己的特点。西方体育以人体解剖学观点加以分解,遵循人体运动原理,具有科学性;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 协调配合,更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竞技武术作为武术运动中的一部分,正在逐步与奥林匹克运动接轨,做到既符合现 代体育竞技一般原则,又保留独特的运动形式和方法。

阅读《真正的中国武术不但能打实战能力强而且历史悠久》查看全文。

中国武术段位制

初段位的晋升

1. 凡参加武术套路基础锻炼年满8周岁或参加武术散手基础训练年满13周岁(仅限男子),入段资格技术考评成绩7分以上;并接受武德教育者,可取得入段资格。

2. 凡取得入段资格达1年以上,在规定的考评中,演练一段的一套拳术或散手基本技术,成绩达7.5分以上,遵守武德者,可申请晋升一段。

3. 凡获得一段达一年以上,在规定的考评中,演练二段的一套拳术,成绩达8分以上,或在散手攻防组合技术考评中,成绩达8分以上,遵守武德者,可申请晋升二段。

4. 凡获得二段达一年以上,在规定的考评中演练三段的一套拳术,一套器械(长短任选),每项成绩均达到5.8分以上,或在散手实战技术考评中,成绩达8.5分以上,遵守武德者,可申请晋升三段。

中段位的晋升

1.凡获得三段达2年以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晋升四段:

(1)在规定的考评中,演练四段的一套拳术、一套短器械、一套长器械,总成绩达到。25.8分以上,并在该段的武术理论考试中,成绩达到75分以上,注重武德修养者;

(2)在规定的散手四段晋。段·比赛考评中,成绩达到规定录取名次,并在该段的武术理论考试中,成绩达到75分以上,注重武德修养者。

2.凡获得四段达2年以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晋升五段:

(1)在规定的套路晋级比赛考评中,演练一套拳术、一套短器械、一套长器械或二套拳术、一套器械(仅限于太极拳系列),其中一项达到规定录取名次,总成绩达到26.25分以上,并在该段的武术理论考试中,成绩达到80分以上,注重武德修养者;

(2)在规定的散手五段晋段比赛考评中,成绩达到规定录取名次,并在该段的武术理论考试中,成绩达到80分以上,注重武德修养者。

3.凡获得五段达二年以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晋升六段。

(1)在规定的套路晋段比赛考评中,演练六段的一套拳术、一套短器械、一套长器械或二套拳术、一套对练(仅限于太极拳系列),其中一项达到规定录取名次,总成绩达到27分以上,并在该段的武术理论考试中,成绩达到85分以上,注重武德修养者。

(2)在规定的散手六段的晋段比赛考评中,成绩达到规定录取名次;并在该段位的武术理论考试中,成绩达到85分以上,注重武德修养者。

高段位的晋升

1.凡获得六段达6年以上,在工作业绩、武术理论研究、科研论着中取得一定成就,武德高尚者,可申请晋升七段。

2.凡获得七段达5年以上,在工作业绩、武术理论研究、科研论着中取得突出成就,并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武德高尚者,可申请晋升八段。

3.凡获得八段以后,在工作业绩、武术科研论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并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影响极大,武德高尚者,可申请晋升九段。

4.对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知名人士,经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核后,可授予荣誉高段位。

中国武术分类

武术运动发展到今天,它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发展变化,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按性质和功能进行分类的,也有按运动形式进行分类的。这些分类方法有利于展示现代武术的基本内容,区分武术技术特征的不同,揭示武术运动的某些规律和所属技术间的相互关系。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间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的活水源头,现代武术吸取传统武术的技法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异。现代武术的竞技价值和健身价值显得更为突出,它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竟技武术、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武术。

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套路)

指高水平武术竟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它的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负荷、突出竞技性。竞技武术正式出现在加世纪50年代以后,至今已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竞技武术大致包括竞赛制度、运动队训练体制和技术体系三大部分,以竞技武术为形式的国际性武术比赛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及洲际性武术比赛。竟技武术在国内是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以全国武术锦标赛为龙头,以套路、散打为竞技主要内容的结构模式。套路竞技内容有长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和其他拳术(第一类为形意拳、八卦、八极,第二类为通背、劈挂、翻子,第三类为地躺拳、象形拳等,第四类为查、华、炮、红、少林拳等)、其他器械(第一类为单器械、第二类为双器械、第三类为软器械)、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项目等;散打竞技是按运动员体重,分为11个级别而进行的实战比赛,以决胜负。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套路是以突出竞技特点、提高技术水平和鼓励发展创新为基本内容思想,使技术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散打技术发展是强化体能、技法全面、突出个性、快狠巧准。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进入奥运会。

健身武术(健身为目的)

是以普及为基础的,旨在强身健体而开展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它的特点是大众性、广泛性、自觉性、灵活性、娱乐性。健身武术涵盖的内容广泛。“源流有序,脉络清晰,风格各异,自成体系”的拳种至少有一百多种,还有流传于民间的不同风格的套路以及各种功法等。健身武术的内容也包括针对武术普及和全民健身计划制定的“段位制”和“健身养生”锻炼方法。健身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武术广泛普及,推进了武术的社会化。

实用武术(武术套路中脱颖而出的实用招式)

是以部队和公安武警为对象的实用武术。它的特点是简单实用,一招制胜。特警部队、防爆警、公安等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有四科,即射击、奔跑、游泳和擒拿格斗,其中擒拿格斗技术将散打规则中禁止部位作为重点攻击点,鼓励狠招,以实用武术为主。

正统的中国武术

仅仅把中国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门技能,还远远不能包容和理解中国武术。任何体育项目虽然都会具有文化意义,但却没有一个体育项目会像武术那样具有浓 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武术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

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使之理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诸如武术的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气论、动静说、刚柔说、体用说、尚武崇德说等,都从不同侧面反射出民族文化光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予系统。

中国武术术之所以能称为武术文化,不仅在于它的广博的内涵、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尽管历史上曾遭外敌人侵以及多次“禁武”的厄运,却都没有因此而消亡;它与多种文化形态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相互渗透和影响,却没有被同化、被改变,显示出它具有的文化延续能力和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同时,从武术文化中,我们还能看到它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比如强调“武以德立”、德为艺先”,反映出民族的以“仁“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伦理观念;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反映了刚健有为、入世进取、匡扶正义、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个人技艺的纯熟、神韵和意境,正是成就在人格完美的传统审美情趣;主张“轻力”“尚巧”、,以巧智取、顺势借力的技击原则,反映中国人礼让为先、有礼节、刚强而不狂野,功力扎实求内在的竞争特点,以及崇尚自然、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观念等等。

凡此种种,武术与中国文化是如此地一脉相承,可以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反过来说,生长在中国的技击术,必然打上了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

综上所言,对武术的认识可以概要地说,武术以其攻防技击为本质特征,以健身、修身、防身为主要功能,是以人体运动形式表现的中国文化形态。

中国武术流派

所谓武术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派别。从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武术流派与现代武术的各种运动形式实质上都是对博大武术的不同分类方法。早期武术流派受到当时武术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从不同角度对武术流派进行划分,而现代武术运动是按照现代体育的运动形式对武术进行分类的,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流传于中华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的武术,凝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知识。历史上关于武术流派,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长拳和短打之类

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介绍的当时流行的拳法有“长拳”“短打”的分类,记载了“势势相承”的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还有“张伯敬之打”“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和“鹰爪王之拿”等不同流派。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问答篇》记载“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后来人们将遐举遥击、进退急速、大开大合、松长舒展的拳术称为长拳类,而贴身近战、势险节短、动作幅度小、短促而多变的拳术称为短打类。

内家和外家之说

此说见于清初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中提到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明清之际的内家拳仅是一个拳种,外家拳仅指少林拳,到民国期间发展成“凡主于搏人”“亦足以通利关节”者,概称“外家拳”;凡注重“以静制动”“得于导引者为多”,概称为“内家拳”,后来有把太极、形意、八卦归为内家拳的说法

黄河流域派和长江流域派之划法

民国初年《中国精武会章程》等书中,使用了“黄河流域派”“长江流域派”,以江河流域分派。曾流传于不同区域的武术,风格特点迥然各异,因而划分为不同的流派。

南派和北派之分

按地域划分的派别,见于民国时期陆师通《北拳汇编》等书使用的“南派”“北派”的分法。此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流传地域为基础,并受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我国南方流传的武术拳法多,腿法较少,动作紧凑,劲力充沛;而北方流传的武术腿法丰富,架势开展,动作起伏明显,快速有力,故有“南拳北腿”之称。

少林派和武当派之别

少林派因以少林寺传习拳技为基础而得名。少林拳源自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后来逐步发展得与少林拳系特点相近的拳技归为少林派。少林派拳技有少林拳、罗汉拳、少林五拳等。俗称内家拳为武当派,以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为据,“有所谓内家拳者,……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故名。清末又有人称太极拳传自明代武当道士张三丰。此后遂有将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称为武当派。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曾一度依这种民俗分类和称谓,将该馆教学内容分为“武当门”“少林门”。现今有人将流传于武当山地区一带的武术称为“武当派”。

历史上的这些流派不同的说法,在某种角度上起着分类作用,虽然受到当时武术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但曾经对人们研究武术技术特征、武术分布区域和促进武术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武术技术流派的形成伴随着整个武术发展的历程,早期武术流派是以古兵器为标志的,有长兵、短兵的分类方法。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不同技术特点风格的出现,形成了流派林立、百花争艳的局面。武术流派的形成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另辟蹊径,并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风格和技术特点都区别于其他拳技时,就形成了新的流派。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是吸取十六家拳法之长而创立的;太极拳的形成就是由陈王廷吸取了各家拳法之长,以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为基础发展而来,后经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吴鉴泉等人的丰富,逐渐形成太极拳派。这个逐渐鲜明、相对稳定而又传播开去的过程,就是某个流派最终形成的过程。

武术流派的发展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类同合流,壮大拳派。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将一些技法特征相同或相类的拳种归为一类,形成较大的拳派。传统的少林拳派就属此类情况。其二,繁衍支系,发展拳派。各式太极拳的繁衍,即属此类情况。其三,融合诸家,创立新派。如蔡李佛拳、五祖拳以及形意拳、八卦拳等,这种现象尤多。

武术流派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受到封建时代小农经济以及宗法制度等的影响,使技术流派蒙上宗派、行、帮、教门等色彩,但武术技术流派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流派体现了不同技术特点的风格,流派组成了不同的门类,流派延续了古老的技艺,使武术几千年来得以生生不息,延续式的发展,发展式的延续。

中国武术特色

武术在古代并不是作为体育形态出现的,远在春秋战国时便有以技击为生的游侠剑客,近代则有保镖护院的镖头教头、江湖卖艺的艺人,乃至以教拳谋生的拳师,以一种技击术来体现其社会价值。

应当说技击之术不是一个国家、民族所独有的,人类的防卫意识和人体运动学原理决定了技击术在缘起之初是近乎相同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文化、不同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五光十色的各种技击术,如拳击、角力、击剑、柔道、跆拳道、合气道、泰拳、自由搏击、剑道、相扑、桑勃等等,不一而足。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经历代宗师的勤修揣摩、千锤百炼,形成了具有民族性格的技击术,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在技击方法上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变,有踢、打、摔、拿、击、刺等。踢法中有勾、踩、弹、蹬、踹、铲、点、撩、挂、摆、缠、丁、拐、错等;打法有冲、劈、挑、砸、贯、抄、盖、鞭、崩、钻、扫、挂、撩、栽、扣等拳法,以及劈、砍、切、截、削、推、按、拍、摔、扇、塌、掖、穿、插、挑、抹等掌法,还有许多勾法、爪法、肘法、桥法(以上臂和前臂进行攻防),以身体进攻的挤、撞、抖、靠等法;摔法中主要有掤、巩、揾、别、切、滑、抱、合等;拿法有三十六拿和三十六解,以及各种器械方法。不同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要求与技巧变化,各拳种流派又有许多独到的方法与风格,从而形成了一个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庞大技术体系。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散手,太极推手,长、短兵对抗等),又有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两者既相交融又相区别;在技击理论上也颇为丰富,诸如“阴阳变化”“奇正相生”“刚发柔化”“后发先至”“得机得时”“胆气为先”和“守柔处雌”等战略战术思想,既富哲理又很实用。

中国武术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多方面,而刚健有为的精神是尤为重要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表现出刚健有为的精神气息,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这种精神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且是一种技击术,必然崇尚勇武,追求制胜。传为宋人调露子所撰的《角力记》中说:“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 捷,使观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无论是对习者还是对观者都倾注了一种勇武顽强、一往无前的强者争胜的精神。即使是以动作轻柔缓慢为技术特点的太极拳也是如此。清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他所说的“直养而无害”的气,正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陈鑫说:“何谓气,即‘天行健的’一个‘行’字……即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他在论述搂膝拗步时说:“此势得乾坤正气以运周身,外柔而内刚,实与乾健坤顺相合。”可见习武者无论是外在的技术,还是内在的心态,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刚健有为的精神。精于武术的明代学者颜元大声疾呼:“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此呼声至今使人感到发聋振聩。

中国武术拳种大全

“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拳术一神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三昧掌、夜叉铁沙掌等。

“门”命名的拳术——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拳术——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拳术——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关东拳、关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拳术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拳术——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拳术——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拳术——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腿、戳脚、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练步豢、穿步拳、顺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拳术——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醉拳类拳术——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拳术——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此外,各地的着名拳种还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拳、红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拳、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磋跤拳、曦阳掌等。

中国武术拳种总分为五大类:

内家拳:包括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长拳:包括少林拳、查拳、华拳、三皇炮捶、通背拳、翻子拳、拦手拳、戳脚、六合拳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查、华、炮、洪等拳术特点综合整理的适应普及的初、中级套路、适应竞赛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

南拳:中国南方各省流行的拳术。

短拳:又称短打,一种较为古老的拳种。

象形拳:包括猴拳、蛇拳、鹰爪拳、螳螂拳、醉拳等。

中国武术器械大全

器械是武术演练时使用的器具或兵器的总称。器械的种类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四种。短器械主要有刀、剑、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枪、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和流星锤等。现将竞赛表演中的主要器械项目简介如下:

剑术

剑是短器械中的一种。主要以刺、点、撩、截、崩、挑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富有韵律。

刀术

是短器械中的一种。主要以劈、砍、斩、撩、扎、挂、刺等基本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雄健剽悍。

枪术

是长器械中的一种。主要以拦、拿、扎、崩、点、穿、挑、云、劈等枪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棍术

是长器械中的一种。主要以抡、劈、扫、挂、戳、击、崩、点、云、拨、绞、挑等棍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猛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雨,气势磅礴。

大刀

长器械的一种。以劈、砍、斩等刀法为主,结合舞花等动作构成套路。在演练中都是双手握持,以腰力发劲,一动一静都表现出雄浑威武、勇敢果断的气势。练习时要求身械协调,劲力充沛。

双刀

双器械的一种。以劈、斩、撩、绞等刀法结合双手左右缠头、左右腕花、交互抡劈等变化构成套路练习。要求身械协调,步法必须与刀法上下相随,对上下肢的协调要求较高。双刀的运动特点是刀法密集,贴身严谨,左右兼顾。

双剑

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穿、挂、云、刺等剑法为主,结合身法、步法,双手交替变换而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身随剑动,步随身移,潇洒奔放,矫捷优美。

双钩

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勾、搂、锁、挂等方法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钩走浪式,身随钩走,钩随身活,身灵步轻,造型洒脱多变。

九节鞭

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缠、挂及各种舞花组成套路。主要动作有手花、腕花、缠臂、绕脖、背鞭等。其运动特点是鞭走顺劲,抡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人们常以“抡起似车轮,舞起似钢棍”“收回一团,放走一片”来形容九节鞭的运动风格。

三节棍

软器械的~种。主要以抡、扫、劈、戳等棍法及舞花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巧灵便,能长能短,可伸可缩,软硬变换,勇猛泼辣,势如破竹。

绳标

软器械的一种。是以绳索缠绕着身体各部而变化出各种击法和技巧构成套路。主要动作有踢球、拐线、缠膝、十字披红、胸前挂印等。练习时须用巧劲,一根长索在身前、身后、腿部、肘部、颈部缠绕收放,出击自如,变幻莫测。是技巧性较强的项目。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 微应用  微商城  同城房产网  同城人才网  淘金科技  活动大屏幕  
Copyright © 2015-2020 淘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桂ICP备18007195号-5